
男主的自我修养
读者评论 共54条
我搞不懂的是主角过于极端了,他存在未来的历史就已经改变了,前世的历史只能作为参考,而不是铁律。主角处处排挤非洲本土,要么你一次性杀光非洲本土人士,一个高度黄种人自治的区域,只会招来恶运而不会有美好的未来。想想未来二战,如何站队,想想二战后西方世界对红色世界的堤防?主角把问题一直放在非裔和普洱裔上,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华裔上。这一代人对主角也许感恩戴德,下一代那?知识和富足能带来舒适的生活,同样也有着思想的解放。呵呵,那时候主角会不会和前世的英国人一样被赶出非洲?赶走他的也许及是精心帮助过的华裔们?
显示更多小明:我不过是偷偷跟姐姐嘤嘤嘤了几声,你们不能这么对我。小强:小明哥哥,你这样不太好哦,我都是明明白白地争宠。小红:你们什么时候明明白白过?
显示更多科举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但在汉朝时期,它并未完全形成。科举制在隋朝开始萌发,而到了唐朝时期,才得以确立并逐渐完善。它不仅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官员的主要途径,也是无数布衣寒门重兴门庭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从某一方面来说,科举制对于普通百姓是唯一的一条相对公平的跨越阶层的途径。就是这样一条相对公平的上升道路,如果被别有用心的所把控,那会发生什么?这也就不得不提到本名场面的主人公——李林铺,他是太子中允、是太子谕德、是国子司业、是御史中丞、是刑部侍郎、是吏部侍郎、是黄门侍郎等职,在开元二十三年他更是以礼部尚书之职拜相,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次年又代名相张九龄为中书令,成为了权震朝野的当朝右相,之后又封晋国公,兼尚书左仆射。从这一大串的名头中就不难看出他的权势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但就是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右相却没有与之权势相符的肚量,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妒贤嫉能,害怕他人染指他的权利的奸臣。在大权独握后,他蔽塞言路,排斥贤才,使得朝纲紊乱。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奸臣因为他出众的敛财剥削的能力而深得李隆基的器重,从而为相十九年,成为了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在书中,天宝六年这一次科举中,常科进士中榜二十三人,而这二十三人中却无一布衣。当时有才学、有名望的学子诸如:杜甫、元结、刘长卿、皇甫冉、严庄、张通儒和平冽等,无一人中榜。更夸张的是,状元却是杨护。杨护是谁?他是京城出了名的纨绔,无德无才,德不配位,而他能当上状元的唯一原因就是:他是当朝右相李林铺的亲戚!如此明目张胆控制科举自然是引起了学子们的不满,元结更是当场作诗讨伐李林铺,誓要个说法,学子们也是一呼而百应。这个时候李隆基在干什么?李隆基这个时候不在兴庆宫,而是到禁苑的利园赏花排曲了。科举大事,李隆基不仅没有去主持殿试,甚至还在排曲玩乐,是一点也没将科举当回事。那李林铺的反应又是什么?李林铺作为当朝右相自然也是深知圣心,“什么事都没圣人玩乐重要”。所以当内侍将学子们的动作告诉他后,他也只是关心事情给个什么说法,而不是关心如何解决问题。在给什么说法上他也是非常熟练的构陷李适之勾结李瑛余党,在煽动举子。在内侍提及“满朝都认为今科无一布衣及第只怕是说不过去”时,他引用李隆基当时称赞了百官的话:“天佑大唐盛世,群贤毕集,文武林立……”说到这,他提起笔,在奏折上写了四个字——“野无遗贤”!!!作者对于人物的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对于描绘晚唐的衰落也是得心应手。在短短一个科举覆试的篇幅中就将李林铺、元结、李隆基和杜甫等人刻画的栩栩如生,以布衣学子的前路灰暗暗喻晚唐前景的昏暗等等。在篇章的最后,以李林铺写下“野无遗贤”四个大字为结尾,李林铺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大唐官场、科场的昏暗”也是深入人心,不可不谓精彩也。#安利名场面##满唐华彩#
显示更多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