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驱魔人的自我修养
读者评论 共101条
一值成仙展示的是丛林法则,摘仙令是因果律世界观,那么这部新书是什么世界呢?中国是天道文明,润物细无声。不是道教的神秘,而是道家的客观唯物主义。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事物运动是有规律性的,规律性不是永恒不变的;人对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认识也不是永恒不变的。“道”是蕴涵在事物中的运动规律;“名”是人对事物的认识,与成语“莫名其妙”的“名”是一个意思。《道德经》把从这一段本来位于文章后半部的文字,拉到了前面来,成为文章的“上篇”,进行编次颠倒;因而这一段就变成了文章的开头。由于文句位置的改变,从而突出了概念化的“道”作为文章主题的地位,使这个本来是蕴涵在事物中,反映事物客观运动规律的“道”,变成了超脱客观事物、背离运动规律,反映主观意识的“道”;本来是用来解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道”,变成了“玄之有玄”的“形而上学”理念,导致对“道”的涵义,只能进行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测,无法联系实际进行客观判断,成了完全虚幻的抽象概念;使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成了超脱自然的主观意识,唯物论的客观之“道”变为唯心论的主观之“道”。这就是以老聃为创始人的道家与以李耳为始祖的道教在“道”认识上的主要区别;也是道教之“道”与道家之“道”,鱼目混珠的奥妙所在。同时它还混淆了“道”与“名”之间的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的认知关系。原文中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句话,本应作“存在于自然界里的‘道’,是处在运动状态之中的,这种运动状态不是一点也不变化的。自然界里的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事物的状态也不是固定不变化的”解释的,从而被错误地理解为“可以用语言表述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名’,它就不是永恒的‘名’。”这是有意制造“道”的抽象化和神秘感,完全是出于宣扬宗教唯心主义理论的需要(云门鹤)。
显示更多好久没在书友圈发状态了,补一个。本书已经写了110万字,第一卷整体故事已经完结,第二卷从北方帝国克鲁斯德联邦开始,与第一卷有很多交集,两卷主角莱特和达克会在后续有很多共同的剧情。当然,从第二卷开始神明的出场和对祂们的剧情描述会多起来,对终极世界观的揭露也会开始设计(如废土世界形成的原因等)。这段时间由于工作太忙,没法保持日更,确实给读者朋友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在此我道个歉。不过,等我这边3、4月份考研复试完毕,工作的事情处理完之后,我就能恢复日更,并且可能加量更新,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喜欢这本书,能继续支持我的原创类小说的创作。
显示更多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