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评论 共18条
【活动周期】12月01日12月31日【参与方式】回复本帖参与【活动奖励】粉丝称号:10点币:0【活动说明】1、盟主必得;2、当月投票最多三人必得;3、为书友圈产出优质同人或其他贡献的;4、全订且当月投十票以上,先到先得,在评论中留下月票票根(请at我以免漏发);5、如还有剩余按粉丝值高低发放。活动结束之后将由组织者手动公布及发放奖励
显示更多我只看了七月的《秦吏》、《汉阙》、《新书》,感觉七月每次都会给自己的作品设置一个主旨。《秦吏》本来就聚焦在一个变革的时代,黑夫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故事已经把这个时代展现得足够全面,自不必多说。(其实是这个时代的“变革”实在太多了,好像细说下来根本找不到头尾。)写《汉阙》时,七月说对汉感触最深的是那种开拓的精神,这点尤其寄托于主角任弘身上。《新书》中,第五伦与刘秀的竞争让我想起来书里某一章节名:“百姓”对“百姓”,除此之外还有第五伦的“科学”和刘秀的“迷信”,两者相互之间的对立感是很强的。也许正是因为七月对“故事主题”的看重,才会有《秦吏》中难得一见的豹尾,由喜君来结束这份属于“秦吏”的故事;才会有《汉阙》大结局中“千百年后谁又还记得谁”的伤感与“万里长风尽汉歌”的豪迈;才会有《新书》那份跨越两千年的信中第五伦与王莽对历史周期律终能打破的憧憬……这也导致他的作品结局往往富有开放性:黑夫怎么治理这个新秦?任弘归汉后会发生什么?甚至第五伦和刘秀的最终决战都还没打完。但因为七月的作品往往是为主旨服务,我虽喜欢完整故事,也不由为之倾倒。对于这本《匡扶汉室》会是怎样一个主旨,在这份主旨下又会演绎一段怎样的故事,我很期待。
显示更多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