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恋爱禁止世界只有我能免诅咒
读者评论 共170条
《东观品注》(选)昔人者,贵人也,多于外王做功果。贱己贵彼,所忧乐者,民也,社稷也,君也。七修者,重己也,多于内圣做功果。贵己轻彼,其惟全性保真也。此说固然有理,却难免偏颇。昔人虽贵彼,亦有歌咏山林之作,归去来兮之叹。七修虽贵己,魍魉肆虐之时亦仗剑下山,痛社稷之幽昧,哀生民之多艰。是一人也,惟二心耳。原乎一道,同出异名。是二人也,昔人没,而七修出矣。昔人者,前尘也。七修者,今人也。前尘尽逝,斯有今人。昔人,七修一人,何曰昔人没矣?盖昔人已殉道耳。昔人者,终其生,未曾负道也。盂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昔人仍存济民之志,经世之心,虽天下莫能容,而忠已尽矣。其殉道耳,待之道昌,励之卿士,以嘱诸君,道有朽乎?昔人既以殉道,而七修出矣。昔人爱人,忠之尽矣。七修岂非民邪?是以爱己。昔人爱人,不曾负也;七修爱己,不曾负也。斯为君子也。爱人爱己,可有是非?不曾闻也。使天下人如昔人而爱人,则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也。若此则天下治矣。使天下人如七修而爱己,似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夫人人不损一毫,则无尧舜,人人不利天下,则无桀纣;无桀纣,则无当时之乱;无尧舜,则无将来之弊矣。此则天下治也。
显示更多不谈文笔,这算是看过最有意思的美漫文,其它大部分都是汉奸舔狗主角,科技侧的在美成立公司,各种黑科技,直接或间接的帮阿美发展科技,神秘侧的在那边收徒弟传授神秘功法,好像所有主角穿越过去立马变成白人了一样
显示更多古装影视剧里,从反映商周的《封神演义》到讲述明清《大明王朝1566》《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只要有个一官半职,身边的人总是一口一个“大人”,几乎成了常态,谁也不以为忤,以为古人就是那么叫的,甚至于在《武媚娘传奇》中,贵为天子、昭仪,对大臣也是称呼“某大人”,这就更加错得离谱了。大人在古代有三层意思。第一是成年人,与幼儿相对应,这种用法我们现在还用;第二种用法是晚辈对长辈,现在一些老派的人给父母写信,依然说“父亲大人”“母亲大人”;第三是有德望的人,《论语》里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易经》里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史记》里说,“沛公大人长者”,都指其德行而言,而非官职。什么德行呢,用《周易》的解释就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么好的形容词,当然会被最有权力的人抢占,所以也称呼王公贵族,我们现在还说“王公大人”,司马相如曾写过《大人赋》,其中的大人就是天子。所有的尊称,都会向平常发展——没有人不喜欢抬举的。就如同“相公”一样,最开始只有被封了公爵的丞相才能用,后来就成了普通人读书人的称呼,再后来连男妓也用上了,让人忍不住叹一声礼崩乐坏。大人也是这样,从称呼王公贵族到称呼王公贵族身边的人。他们并无官位,德行也不好说,但因为身居显要,人们奉承他,就叫一声“大人”。宋元之时,京官出外,小地方的人都觉得他们是天子身边的人,所以也会叫一声“大人”,慢慢地,成为大官们很隆重的一种称呼。然而必须说明,这种情况很罕见。万历年间沈德符写的《万历野获编》说了这么一件事,他祖父沈启原曾任过陕西按察使副使,有一次拜见张居正,张居正称呼了声“沈大人”,沈启原觉得很新鲜。到清代,称大人才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民初徐珂认为“大人之称,始于雍正初,然唯督抚有之,康熙末,则施之于钦差大臣也。嘉道以降,京官四品以上,外官司道以上无不称大人。翰林开坊,六品亦大人。编、检得差,七品亦大人。至光绪末,则未得差之编、检及庶吉士,并郎中、员外郎、主事、内阁中书,皆称大人矣。外官加三品衔或道衔者,无不大人,久之,而知府、直隶州同知亦大人矣”。根据徐珂的说法我们可以发现两点:一是大人的称呼越来越滥,到清末就滥大街了;二是再滥大街,也绝不会称呼到知县那种七品官身上,除非是翰林那种清贵之官。
显示更多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