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评论 共120条
记得第一次读《史记·孝文皇帝本纪》的时候我哭了,真真切切的由内心悸动撩拨出来的感情。当时的我含着眼泪,声音沙哑的自言自语:“陛下啊,您怎么就不能多活些时候呢。”随后便是愤懑:“清朝那是什么垃圾君王,你也敢称十全老人?文帝都没说自己是十全老人,真的是自不量力!”无语凝噎,哪一回,乾隆也算是受了池鱼之灾。最后,刘桓成为了我生命中一个不一样的名字。谈到汉武帝,我会说刘彻,或者代称武帝。谈到唐太宗,我会说李世民,李二,或者代称太宗。其他诸帝莫不如是,多用戏称或者谥号。唯有刘桓,我愿意敬称一声“陛下”。心甘情愿的。记得某天,见到有人探讨文帝真伪——他到底是如史书上说真君子,还是伪君子呢?在常人看来,文帝有污点,比如薄昭。我以文帝为“假小人”,代入到他,我能感受到他做出那些决定的时候,心中该如何难堪啊。天家无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显示更多【活动周期】08月30日至08月31日【参与方式】回帖即可参与,参与后为《没钱上大学的我只能去屠龙了》投出月票即可根据规则获得奖励【标票】50张月票【单张月票奖励】400点币【发奖说明】活动结束后3内,系统会根据回帖后在活动期间投出月票数自动发放,先投先得~~【活动说明】一票四百,先留言后投票,先锁贴,30号开。活动结束后奖励自动发放
显示更多争名逐利,无对无错。庞相为了儿子接替自己,制定了怀柔政策;自然站到了顾砚的对面。王相为了首相之位,那自然是拉拢朝臣,同时打压庞相。张相,但求无过。照例,找个参照物。就像盛华里,满朝大臣都知道常家贪墨河银,但十余年无一人发声;都知道大小弓害人不浅,但无人言明;这次应该是满朝大臣都知道海税司弊端所在,但为了各自的目的,都不准备去解决它;或者为了自己的目的,再去解决他。我比较好奇的是前世禁军怎么弄丢的,连皇帝都被送上黄泉路了。不过答案已经很明确了,无非是“利”。
显示更多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