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华娱救世主
读者评论 共20条
在古龙书中,要说女角色的话,上官小仙绝对是我个人最喜爱的,除了她的身世令人惋惜,更让人心动的是她在逆境中敢于搏天命的虽死其犹未悔。看到这本书,是希望上官小仙有一个好的结局,而作者也说没女主,我想到了两全其美的办法。个人一点浅见,1、以目前主角的处境,既然开头不是无敌流,疲于活命,四处是敌,等主角成长到无敌是多么的寂寞,也不晓得多少年之后了。人身不过百年,前半生搏命挣出的地位、权利、财富,总需要继承人,而优秀的继承人前提是男女双方都十分优秀且在最佳的备孕年龄。2、在主角无敌之前,没时间找女人甚至也不一定有能力护女人周全,所以优秀的子嗣只能是在恰当的时候找一个要有心机、手段、武功、势力的女人,哪怕没有爱情,上官小仙就具备条件3、随着时间主角越来越厉害,上官小仙想干掉主角的概率就越来越渺小,但以上官小仙的性格,那是绝不会认输。根据主角定律,主角基本都是在杀戮中渡过没时间培养自己的子嗣,培养子嗣的任务就落在了女方。所以主角可以在恰当的时候阴差阳错之下给她一个孩子,埋下伏笔。4、既然干不过主角,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官小仙最有可能就把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然后既当娘又当爹,尽心尽力的培养主角的孩子,这不优秀的继承人就来了。5、最后出现2个结局可能:1、喜闻乐见的大团圆,在孩子长大成人过程中,主角与上官小仙最后走到一起,相濡以沫,白头到老,两人的霸业也有了继承人。2、稍许遗憾,两人情仇继续纠缠不清,直到几十年后一人大限将至,可能那时候故人也好、敌人也罢,都所剩无几了,什么恩怨都能够放下了,两人最后相逢释然,把臂同游,生不能同寝,死便同穴,两人的基业也还是有继承人。
显示更多弄了半天,这个青牙跟清照还有不妖怪都是自己人。应该都是仙人收养的,以后绝对是猪脚的小弟,接下来就看猪脚怎么把赤兰阁一锅端了,猪脚经过这次格局就不一样了直接跟更牛逼的人干@逢场作戏彡@鹤唳青天@跃牵愁@casAblanca@LaneY@我住黑山上@熊猫o公爵@德欣木门@肖雨沫@_游四方@牛有梨@沧水哥@康叔only@人在梧桐下@炮兵丶小玄子@郑州宾哥@驷言
显示更多道历三八六七年二月初八对道文越发研究,越能发现道文的精妙!以字寄神韵,不需要任何的翻译或者解释,看到的人都能够清晰明白其含义,最最关键的是,这些含义最终都只会指向唯一一个方向!就是写下道文的人想要留下的信息!这简直太精妙了!只可惜现在我能接触到的道文都太少了,也没有多少人对道文展开过系统的研究跟记录,说起来这也太可恨了。这么精妙的事物,居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简直是暴殄天物!不过现世不少语言里的文字,诸如景国跟旸国的,都多多少少跟道文有关系,这会不会是道文研究的突破口呢?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诚不欺我!我已经找到了我想要为之付出余生的目标了——道文以及其背后作用原理的研究!现在想象一下,要是顺利的话,说不定以后道文还可以得到推广普及!这可不仅仅只是一门语言这么简单!它能消灭掉现世其他语言所带来的,理解及信息传递中间的分歧与差异!一想到这,我就太激动了,一个没有分歧的世界!所有人都能够清晰理解他人话语含义的世界!我得好好加油!道历三八六七年二月初十我整理了下我的想法,还不成熟、但足够灿烂的想法。我准备明天就上奏给礼部大夫。不难想象,我肯定会挨骂的。但是我不怕!我许某人能如今官拜四品,可不是就这么就能被雨打风吹去的柳絮。这是一件值得去研究的事物,相信礼部大夫里一定不止酒囊饭袋,肯定有明眼人的!今天先这样吧,我得好好准备好奏呈跟腹稿,明天给他们好好讲讲我的发现。道历三八六七年二月十一可笑!无用的挣扎!这就是评价?不,李清益你不懂,你虽然官拜礼部大夫,但你却完全不懂。我看是官场沉浮把你的眼光跟学识都磨灭了。道历三八六七年二月十二我不明白。如果能够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这不是一件好事吗?为何要在意子孙学的不是景文,就不是景人这种事情?为何在这种问题上还要存有如此狭隘的国别之见?道文、乃至道文改进普及这背后的含义难道你们就都看不见吗?咱景国不是雄绝天下吗?为何如此君王,都仍如雾里看花?贬官到边州。我该料到的,我早就该料到的。罢了,他们看不清,这怨不得他们。而这看不清也相信只是短暂的,我得继续我的研究,哪怕到了边州!啊,去了边州,就更加不可能去查卷宗了。道历三八六七年三月初十这边州怎么这么远?我今天问了赶马车的,起码还得赶两个月路才能到那边,唉。研究比我想象中的更难。这些凝聚道文的功法先不说理念五花八门,就是产生影响的部分都不甚相同。影响都搞不清楚,就别提现世规则了!我原来是这么无用的一个人么?另外今天在官驿歇息的时候居然遇到了一个和尚,说居然是因为他竟然跟我聊上了我正在做的研究!一个和尚!货真价实的!不过他离别之际说了一段话,意思不难理解,但是背后的含义我却还不能明白,稍作记录,之后再回顾吧。“和尚我云游四方,有幸见识过用梵文写的《金刚经》,也见识过景文写的,也见识过秦文写的,更见识过楚文写的。如果说只是因为“述道”方式的不同而催生了不同的文字,进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那么一个阅读着楚文撰写的佛经的修者,跟一个阅读着秦文撰写的佛经的修者,他们又是否走在了同一条大道之上呢?而他们又是否已经背离了梵文所描述的佛道呢?”道历三八六七年三月廿二那和尚的话仿佛让我入了魔!我根本无法撇开他的话来继续我的研究。到底是为什么?感知“道”的方式不同,所作出的描述自然会不同,这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但是既然如此,那“大道”就该是殊途同归,那天下佛修又何必都向往着一观梵文典籍?难道只是为了瞻仰前人?那又该如何解释那和尚说的,同一句梵文佛典,到了不同的语言版本里,却出现了不同的解释跟翻译?不对!不对!不应如此!到底是哪里发生了偏差?又为什么?不行,我得冷静下来。道历三八六七年四月十八那和尚不可能在说谎,那不是扯谎就能扯得出来的话。但是我完全没有办法解释他说的现象。我感觉我彻底走入死胡同了。还是说,我的研究是真的可笑?我决定先暂时停止推演跟研究了。或许,他们真的是对的?道历三八六七年六月十二瞻远城,终于到了。不愧是边陲之地,跟景都还真是处处皆不同,还蛮有趣的。不过其实也没那么有趣。今天嘴馋让车夫打听下哪里有卖打烟卷儿的,居然到处都说不知道!这么好吃的吃食居然都不知道?!还好后来遇到了一个在景、沃、季、佑国经商的商人,疑惑解决了。这瞻远城太靠近季国了,这里的人都跟着季国的人,把打烟卷儿喊成“润饼”,真是奇怪的名字。根据他所说,佑国还把打烟卷儿叫作“春卷”,当然只是翻译过来这么喊,实际读起来更接近于“盹团”。最搞笑的可能还是沃国,除开上面几种叫法都通行之外,还有其他啥楚国等其他国家的叫法也通行,还真要感谢黄河之会。不过明明是同样一种食吃,为何换了一个名字,别国的人就不认识了呢?道历三八六七年六月十五我尝试找了一个临近瞻远城的季国居民来询问,问他知不知道“盹团”是什么,他果然不知道。而当我把打烟卷儿放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就说了:“什么跟什么嘛,这是润饼,不是什么盹团。”我接着告诉他,润饼在佑国叫春卷,那位季国居民很快就知道了为什么这种食物还会有春卷这种名字,毕竟从形象上还是比较好理解的。然后我又找来一个能听懂景国语言,又只会说佑国语言的人,当着前面这个人的面问他这食物叫什么,他说:“盹团”。但这时候前面的季国居民就开始犯晕了:“什么盹团?这叫润饼,听说佑国那边管这个叫春卷,不是什么盹团。”这很奇怪。于是我又千方百计找了一个沃国客栈里打工的小二来询问,问他:“你说说看,这打烟卷儿,润饼,跟盹团,这几种东西,有分别吗?”但是结果让我更加迷惑了!我原以为小二会说这几个东西之间根本没有差别,只不过是叫法不同。结果小二跟我讲,这润饼、打烟卷儿跟盹团,别的地方的人也许会搞混,但他们沃国人绝对不会搞混,这润饼是得过节的时候吃的,有着“节日、团圆、富贵”的含义;而这打烟卷儿只是用来打牙祭的东西;至于这盹团,或者应该叫春卷,那得必须得在冬春交际之时,用来分给好友或者邻居吃的,祝愿他们新春快乐,相互之间绝不会搞混。这太奇怪了!这不应该都是同一种东西吗?或许我该去学学佑国语言了。道历三八六七年六月二十佑国语言的学习很顺利,但是学习之后我更加不懂了。佑国语言里的春卷,在讲佑国语言的时候,完全无法联想到打烟卷儿,除非我认定打烟卷儿跟春卷是同一种东西,而且前提还是我懂景国语言。现象是确实存在的,但是跟我所理解的方式产生了矛盾,那会不会是我理解的方式根本就不正确?道历三八六七年六月廿九假如说,不同语言,并不是因为对“道”的感知有差异而产生的呢?假如说,对“道”的感知的差异,反而是因为不同语言所带来的结果呢?假如是不同的语言,塑造出了各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条条完全不同的“道”呢?这个设想太美妙了!我得想办法继续补充这个设想!道历三八六七年七月初三我终于完成了!上苍啊!我的设想没有……(后面的内容因被血污遮盖,无法阅读)
显示更多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