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轻小说作家开始的完美人生
读者评论 共189条
依附途径:序列9.投机者序列8.教徒序列7.污秽译者序列6.迷乱博士序列5.银议员序列4.尸骨军阀序列3.存续傀儡序列2.噬主猎犬序列1.众蛇之首序列0.大统领篡夺途径:序列9.纺织者序列8.行商序列7.包税官序列6.聚敛术士序列5.庸附王公序列4.交际家序列3.远方友人序列2.戒忍上师序列1.簒夺爵士序列0.假面宰相普世途径:序列9.苦力序列8.锤斗者序列7.苦难战士序列6.整肃修士序列5.复仇将军序列4.无惧使徒序列3.异乡救主序列2.黑衣牧首序列1.红沙皇序列0.导师
显示更多(以下内容有剧透,会影响阅读体验)如果你知道你所有的悲惨命运以及生活在屠宰场中看着同类死亡,乃至整个星球的毁灭都是源于一场“神”的实验,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写?这本小说真的会让你出乎意料。老实说我看网络小说有二十多年了,也算得上是“博览群书”,看到这本书真的是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个作者太会了吧,这种写作风格我过去从未见过——简直就是给血浆片裹上了一层番茄酱,有种酸酸甜甜的感觉,这是什么?这就是初恋的滋味啊!(不是)作者的文笔纯熟风趣,把惊悚与恐怖描述得如此风趣幽默,把牺牲与信任倾述得如此轻描淡写,透露出与众不同的成熟和疯癫,这种疯癫和《道诡异仙》的疯癫完全不是同一种疯癫,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漫不经心的成人的世界——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理智和逻辑的尽头不是秩序的理想国而是人们用想象与爱与尊敬凝结的追求某种卓越的理想共同体。对手、敌人、仇恨仿佛完全都无所谓,精神状态非常良好,今天你死我活,明天勾肩搭背,斩草除根不存在的,能说(shui)服就说服、不能说服就刀了,刀不了就请你加入我的队伍,或者我加入你的队伍也行。无论普通人还是所谓的强者,有名字没名字的,都是一个数字,死多少都是数字。就像草原上的牛群和狮群不会互相怨恨一样,平等的在这个环境里。逃得掉的活、逃不掉的死,吃得到的活、吃不到的死。或者说像蜂群、蚁群,狂热的崇拜和奉献是刻在生命中的底色,如此的简单,如此的纯粹。怎么形容呢?像麦家某个谍战小说中的一个国内大部分导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拍不出的状态——国共间谍在一起打麻将,彼此心知肚明又装作一无所知,嘴里说着明人不说的暗话,打着马虎眼儿交换着情报。期间一个间谍吐着烟圈说,大家都是拿工资干活,干完了也要回去吃饭。(原话忘了,类似这样吧)有种疲倦的紧张下的松弛感,个人的生死根本不在话下。脱离了立场、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尘埃。本书在克鲁苏和杰克苏里开辟了新的道路,在畸形的、邪恶的、痛苦的、恐惧的、欢乐的、喜悦的、活泼的氛围里,大家一起爱主角,主角值得的不一样的爱。太特别了,我也爱主角。别犹豫了!快上车!啊不,快吃下这波安利!回到作品本身,在看到第四卷结束,威廉的作为受到了很多读者的非议的时候,我就想着要给本书写点什么,因此在第四卷的结尾章忍不住输出了很多个人观点。一般来说,我是一个沉默的读者,不会因为个人的喜恶去尝试左右作者达到影响角色的命运的行为。一本书,就是一个作者构建的世界,应有其结界,这不是读者应该轻易涉足的领域。当作者通过情节塑造了一个已经成熟的角色,那么之后角色的所有行为都应基于角色本身的三观。无论作者怎么设置情节,都不应偏离角色本身基调,如果为了向读者妥协,而操控角色做出一些不符合其个人色彩的选择,以达到所谓的戏剧性,这就是我认为的写“崩”了——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一个成熟的角色,是有生命力的,他活在了另一个维度的时空里。不过作品不是封闭的,有些作者会喜欢和读者互动,就像有些电视剧会边拍摄,边根据观众的反应去调整后续的情节故事一样,读者同样可以给作者提供很多灵感和不同人的素材,有时候也可以阻止一个角色持续的崩坏下去,导致整个作品世界的塌陷,毕竟作者也会有不及之处。(又写了一堆废话)实话实说,在第四卷、第五卷看到大家对威廉乃至易辰的负面评论,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伤心、愤怒以及不屑。本书的主角是我看过的最悲情的人物,在幽默的文笔和主角总是智珠在握的状态下,读者不知不觉的忘了易辰(威廉)是如何获得这些的——他的“从容不迫”是基于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而“见多识广”则来源于人类的多样性冷血的实验。为什么各色配角,乃至曾经是敌人的“剧组”都愿意为易辰背负风险甚至从容赴死?而看到这样的情节,作为读者的我一点也不觉得违反常识,只有几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这恐怕就是易辰的魅力所在,他的话很少,他曾经是一个罪犯,而后成为了“杀人魔”,他同样是一个可靠的、值得信任的人。他拥有“恶”所不能拥有的“信任他人”的勇气和担当。如同反对个别读者的观点一样,我不认为易辰是一个“杀人魔”,他在孤儿院艰难求生,在用尽一切努力背负仇恨逃离,在希望破灭后又毫不犹豫的自尽。然后在执念的死亡之海里第一次重生,为完成复仇加入生父曾经的组织(在知道父亲不是杀人犯之后,不知道他有没有和我一样轻轻轻轻地松了一口气),定下斩恶为业的决心,最后回到孤儿院把这个罪恶堆叠、养人为畜的地方毁灭,执念消散后,他自愿接受审判慷慨赴死——在此刻,他生的希望的在哪里?他为什么没有因为执念消散而亡?是因为他唯一的朋友、他幻想的朋友威廉吗?在当局的要求下,他参加了穿越计划来到了病灶世界,但再一次活过来的却已经是威廉,易辰已经沉入深深的死亡之海,这是他的第二次死亡。这样的情景在最后一战时几乎又重现了,他在五脏神的洞天福地里为了应对“顶级掠食者”大开杀戒,在心中已是立下死志,最后他也真的走入消亡,这种消亡是所有人对他的遗忘,是一个生物的最后一种死亡。值得令人安慰的是,至少读者知道他还存在,威廉又救了他一次,给了他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虽然在病灶的重新复活的易辰,很坦然的自称为“恶”,即使为了斩恶,而成恶,那也是“恶”——但,真的有自我认知为恶的恶人吗?一个能交付信任的人,一个拥有一往无前舍生忘死的勇气的人,怎么会是一个辜负他人信任的人?因为他自己知道自己不会辜负别人的信任,那么自然可以去信任别人。只有会背叛他人的人,才永远不会付出信任。信任犹如行走在悬挂达摩克利斯之剑的细线上,愿意承担结果的勇气才是付出信任的基石。作者一直在明里暗里表明易辰和威廉是一体双面,他们是相似的。威廉看似理智谋划,其实每一项行动都有种“舍生”的疯狂在里面,被一面“癫”的面具遮盖;而易辰仿佛每次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他看似冷静话少,实际匡匡拔刀就干。这种怀揣一腔孤勇的不屈精神是一致的,他们的孤独也是相似的。易辰和威廉一样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有时候并非无人理解,而是有秘密的人必须忍受的孤独,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孤独。在这种无人知晓的孤独中,他们在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或者说,这本书,本质上就是描绘一群社会“边缘人”的生活,就连病灶世界也是一个与众多妖艳贱货完全不一样的星球,离群索居,不被认同。威廉看着像个完全正常的普通人,一边开发新地图,一边解密,一边升级,随着伪装的“皮”被撕开,原来他也是一样的,他就是链接他们的人,他在找朋友,朋友也在找他。我是很不喜欢在智慧生物族群中贯彻丛林法则那一套的,“扶弱”是人性和智慧的最基础的表现。两千多年前的人就已经明白,人类共同的理想是创造“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生产力发展到今天,“扶弱”不仅仅是帮助“弱者”,而是包容所有的不一样,可以不理解,但必须尊重。人固然要逆流而上,但何必苛责顺流而下的水?可以和光同尘,可以随波不逐流,可以有同行的朋友。全书已经完结,给我带来了一段欢乐的阅读时光,但为何我的眼中总是荧光闪烁?
显示更多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