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魔女附身后,我成了法外狂徒

作者: 中二少年肤浅
👥 290 读者
⏱️ 已完结
武侠仙侠
魔族圣女落难,意外附身正道宗门大师兄。 这位大师兄,人送外号义薄云天小郎君,乐善好施张善人。品性纯良,谦卑有礼,孝敬师长,友爱同门,实乃正道楷模。 这个世界,只有一个魔女知道大善人的真面目。 “这魔族我不做了,换他来……”

读者评论 共24条

游戏频道骨灰道友
2024年04月22日

看完了目前来说宗门属于好评,第一就是宗门貌似不是这些家族的宗主没见到过交附庸税的情况,第二宗门做事感觉很平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第三就是宗门很强元婴宗主加很多个金丹长老,元婴描述的年纪也不大,可以说上面的那片天正处于鼎盛时期不用考虑天塌了的事,总算不是别的小说里的宗门了,不是宗门就两个金丹就是宗门一堆仇家天感觉随时要塌了准备跑路,活的心惊胆战的

显示更多
👍
💬 5条回复
空白的空想家
2023年07月23日

【推荐语】:经典的模拟修仙流小说,纯粹的爽文。主角穿越到大荒,有金手指-万界志,有演化、映照两功能,通过吸收一定能量就可以演化诸天,在演化中由选择的每一个演化的方向来得到不同的奖励。作者已有一本360万完本作品:《还好分身可以投放万界》,文笔不错,质量有保证。目前没啥毒点,主角智商在线,杀伐果断,读起来很爽,值得一看。书名:《我在仙幻模拟万界》作者:团又圆状态:连载中标签:系统流、神话、智商在线、杀伐果断推荐指数:【简介】:吞蛟龙鳞入腹而死的少年再次睁开眼,万界志已然缓缓打开,演化万界,成就已身……【看点】:一、模拟万界,主角可以通过演化诸天获取我们熟悉的各种功法或宝物。二、映照诸天,可意识操控投影,还能携带真身实力,嗯……可操作性很大。三、纯粹的爽文,主角智商在线,杀伐果断。四、未知的主世界……【个人看法】:目前书还是幼苗,但整体框架已经逐步搭起来了,演化万界、映照诸天、大荒修仙……剧情流畅,没啥毒点,主角也是智商在线,读起来就很爽。金手指挺有意思,演化主要是主角做选择题一样选择方向去演化,从而得到各种奖励。而映照就是意识进入副本去操控投影,感觉可以写出很多骚操作啊,简介里有脑洞大的标签,期待作者的脑洞大开。虽幼苗,但值得追读。推荐人群:模拟修仙流爱好者#新书试读#

显示更多
👍
💬 5条回复
倾听那雨洒落的旋律
2021年06月29日

主角来到大昆这么久了,一点羁绊都没有?回家都快成执念了,反复强调感觉真的没意思,本身就是一个成年人,来这边也快10年了,应该有个取舍了

显示更多
👍
💬 5条回复
卡拉不ok
2025年01月05日

写年代文好呀,老五还是要写受众广的题材,上两本书,一个是有牛头人倾向,还有一个就是憋憋屈屈装逼装不利索,说是现实题材但是他没人看呀,这本书按现在的水准写下去,又是一本石布衣。

显示更多
👍
💬 5条回复
欢乐~世界
2022年08月14日

有书友提问主角在自称的时候该不该称字,今天在这里回应下。所谓表字,是从本名延伸,表德述志之别称。在社会礼仪中,称字表示尊重或亲近,自称则显狂妄。但这是一般情况,很多时候其实也不必以此为准。南朝谢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南朝谢裕字景仁,名与宋武帝刘裕讳同,故以字行。以字行的意思就是出于某种原因,隐没本名、以字行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字就等于名,他称也可,自称也可。两个例子中,谢弘微犯的是内讳,即就是犯的他所出继的继母的名讳。谢裕则犯的帝王国讳。我们再讲一下避讳的范围,其中一个比较悲催的人物,是东晋的毛穆之。毛穆之是东晋名将毛宝之子,字宪祖、小字虎生,因与东晋哀靖皇后王穆之同名而称字,后来成为桓温的下属、桓温母名有“宪”,于是再称小字。直至唐人修《晋书》,又因唐太祖李虎而改称武生。再后时期,盛唐名相姚元崇、字元之,武周时期有突厥叱利元崇谋逆犯边,武则天不喜大臣同名,便让姚元崇以字行。但等到时入开元,姚元崇名字里的“元”都被没收,成了姚崇。自称可不可以称字,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本名确实不便行世,称字未尝不可。古代国讳的范围,还算是比较统一,但包括家讳在内的其他忌讳,则就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比如说司马迁父司马谈,《史记》中到底有没有“谈”?其文所述晋悼公父惠伯谈、杀赵高之宦官韩谈,究竟是《史记》原文还是后人补撰?比如说东晋王舒,朝廷拟之出任会稽,王舒因其父名王会而拒绝出任,最终逼得东晋朝廷将会稽改名为郐稽。还有东晋桓玄宴请王忱,王忱因刚服散、呼奴温酒,桓玄闻声大哭,因为他的父亲叫桓温。有关避讳,是越来越严谨、越来越讲究,也因此衍生出许多的悲剧和闹剧。中唐大诗人李贺因其父名李晋,所以终生没能参加进士考试,以至于韩愈都为此写了一篇《讳辨》。《唐律》中还明确规定,凡所官称府号有犯父祖之讳者,不得冒荣居之。五代冯道为相多年,其门生为其诵读《道德经》,开篇讲“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另有南宋钱良臣,其子少惠,读书所见“良臣”皆呼“爹爹”,所以便有了读《孟子》时的明言: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也是古代避讳礼俗过于教条化、不知变通的讽刺。我们了解历史,除了基本的历史脉络和趋势之外,关于一些具体场景,其实也要灵活看待。我又想到一个比较教条化的认知,那就是主角年纪都不到二十、未行冠礼,怎么就有字了?《礼记》中讲,二十冠而字,这算是一个比较常识化的认知。其实古代冠礼本就不以二十为限,《礼仪》中还有诸侯十二而冠,若天子,亦与诸侯同。所以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冠而生子,礼也。冠礼并不是说一定要到二十才可加冠,而是举行过这个仪式之后,就可以作为一个成年人、承担他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于庶民而言,需要进行纳税服役,于贵族而言,可以出任官职。汉武帝十六而冠,汉景帝抱病为其举行冠礼,十天之后景帝驾崩,刘彻登基为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早婚早仕之风盛行。所以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更加的形同虚设,许多人十三四岁就已经为人夫、为人父。北魏泉企,九岁丧父,服阕袭爵,十二岁时乡人便前往州府请为当县县令,朝廷许之。按照冠而仕的标准,显然是已经举行过冠礼。关于中古风俗礼仪,先讲这么点。以后有机会,再讲讲其他方面。。。祝大家生活愉快!

显示更多
👍
💬 5条回复

发表你的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评论提交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