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评论 共34条
我只想说,有时候就算认真的查数据、写书。跟普遍认知冲突后,也落不着好。我说的就是“赐婚薛宝钗”这个事。而“士农工商”就是普遍认知。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虽然是句玩笑话,但也可以看出这个玩笑背后的内核。诚然,在《红楼梦》里薛家不是普遍认知里的“商户”,但是看过原著并且能理解“薛家”地位的又有多少呢?还是那句话,在普遍大众里“士农工商”这个历史认知已经定型了。我们的影视剧、历史典故、历史课程、学校教育,方方面面都在说“惟有读书高”当然,这其中也不是一成不变,但就像“提纲挈领”,还是不离“士农工商”四字。这就造成一个问题,是的,作者在书里写的很明白,在理论上讲,娶薛宝钗没有问题。但是这在已经“先入为主”有了对“商”的成见的人眼里,就是“别扭”。更别提是皇帝赐婚探花一个“商户”之女(哪怕解释过,也依然认为就是商户,普遍认知也是一种成见。)我想,如果薛宝钗只是一个农家女、工匠之女或者有个其他的“职称”,争论也不会这么大。在大多数的人眼里,他们想象不出一个封建时期的皇帝,会给代表文人士子的头甲三名里的探花,赐婚一个“商户女”(但如果是朱厚照做这件事大家会很容易接受,因为他的给人的印象就是“随心所欲”,哪怕他并不是。)其实就像洪荒流一样,明明《西游记》原著开篇就写了孙悟空就是天生地养的一个石猴,但洪荒流只认女娲石这一说。到现在,女娲石这个说法居然要反超原著这个说法。也好比如果你想写本《封神》或者《西游》的小说,你按照原著的设定写,一定会出彩,一定会好看,也一定会扑的妈都不认。因为目前的大部分网文受众他们不认为孙悟空是在西游的路上成长了,他们也不认为,西游本来就是“人情世故”。同样不认为西游是以“德”为最高(这本来就是历史背景所赋予的内核)他们只认为“阴谋”“圣人”“力量”“无敌”,因为这样他们觉得“爽”,他们爽了,自然会心甘情愿的追读下去。如果你违背了这个认知,也就自然没个“好下场”(目前能违反这个认知的,我只看到了《大泼猴》这本书)就像那个写《贫道应个劫》的作者,他写的《封神之截教大仙》《吾来此世开大道》都很出彩,但就写不下去,就是没成绩,玻璃心后就“此人不详”了。好比杨戬,要是不写三圣母和沉香这个亲戚关系,怕不是要被喷到自闭,然而所谓的三圣母和沉香是“华山二郎”的故事里的。二郎神一直是独生子。这也是一种普遍认知的成见。人的成见是座大山。个人的努力是扳不倒的。
显示更多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