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罗:让你退婚,没让你娶千仞雪
读者评论 共57条
众所周知,灵异悬疑在起点,是相当的冷门小众。 一方面,擅长灵异悬疑的好手,多见于实体出版。另一方面,网文想写好灵异悬疑的,大多折戟于404之手。 所以,现在还来写灵异悬疑的作者,殊为不智。 但总有些热爱,可称头铁。 本书,便是头铁之作。 今日浅读一二,聊表拙见。如有言辞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首先,总结一番本书在我眼中的故事类型。 如果只看书名,对本书的阅读预估,大抵是无限流变种的副本流诡异游戏,讲述主角以智破局的解谜文画风。 这么说,姑且也不能算错。但就我个人阅读体验来看,本书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更像是狼人杀游戏。 笔墨重心,并不在于对副本世界观的探索解密,而是在此期间,玩家之间的尔虞我诈、人心算计。 整体文风的基调,也是趋向于阴暗诡谲,略带一丝戏谑的无情残忍。 一般说来,我不太喜欢轻易把书称之为黑暗文。毕竟人性本私,世道也非黑白分明,哪怕有着损人利己性格的人设,也不一定是黑暗文。 但本书,虽然有所收敛,避开风险点,可就主角人设三观而言,却是确实称得上黑暗文。 而本书质量,不说冷门佳酿,也算是小众粮草,足以让黑暗文读者眼前一亮,大饱一顿眼福。 如果要说本书优点,倒也能轻松说上几百字,诸如配角形象鲜明、剧情烧脑不简单、各种叙述性诡计的运用等,亦比如致敬「三天两觉」,能看到《惊悚乐园》封不觉乃至《贩罪》、《纣临》的影子等。 但书既然发在网上,面向大众读者,就多少都该考虑下大众口味。 私以为,站在大众视角的阅读体验而言,本书主要问题,在于曲高和寡,不接地气。 悬疑、推理、智斗、算计……带有这些元素的作品,都喜欢塑造高智主角,让主角以智破局,博弈算计得胜。 只是,如何呈现主角的智略呢? 通常来说,都是通过剧情揭秘,让读者恍然,原来主角早就看破了什么谜题、布下了什么迷局,或是有着怎样的算计。 只要事前给的信息量,或者说伏笔足够,能串联起整个逻辑链,就算是解密剧情合格。 资深的悬疑文爱好者,有好些也喜欢这种调调。 但这种写法,对读者要求高,也就意味着沉浸代入的阅读门槛高。某种意义上,这类作品,本身就像是一场悬疑解密游戏,只邀请资深的悬疑文爱好者来做参与解密挑战的游戏玩家。 落到本书,我觉得不接地气的点,主要在于行文之中,引导读者代入的沉浸感不足。 作为故事,本书剧情的完整性是有的。可是具体的剧情推进过程中,主角视角的信息量展露,是颇为稀缺的。 就像是看电影,读者只知道主角干了什么,却不知道主角抱以怎样的想法。要等到剧情推进到某个环节,才会让读者恍然,原来之前的某些做法,是为了什么什么。 这种写法,意味着在第一次阅读时,读者不一定能理解主角的思考回路,自然也就谈不上代入主角。 有好几次,我在章说里看见作者在解释主角的行为逻辑。解释的说辞,或许是合乎逻辑的。 可只要没在正文出现,没能做到正文便让读者自然而然地理解主角脑回路,在我个人看来,就属于不接地气的写法,看着会很累,对普通读者自带两分劝退。 或许,实体向的悬疑文,流行这种主角谜语人的炫技写法。但在网文圈,大部分读者不习惯多动脑子,倾向于轻松阅读,还是更偏爱行文做好引导代入的接地气写法。
显示更多【活动周期】04月01日04月30日【参与方式】回复本帖参与【活动奖励】粉丝称号:40点币:0【活动说明】本次活动共40枚称号。凭月票截图领取。多投票,可有效提高中奖率。注①:盟主必得!注②:评论时,附上投票数!活动结束之后将由组织者手动公布及发放奖励
显示更多每一位御鬼者都是这个荒诞诡异中的主角,或许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它们曾经九死一生,力缆狂澜。 随着一个个诡异的事件的结束,无论已经牺牲的御鬼者还是在灵异事件中苦苦挣扎的御鬼者,都将通过这一部御鬼者日记展现在公众眼前。 翻开眼前的这泛起丝丝寒气的鬼书,映入眼帘的第一章是周正。 我叫周正,当你看到这个日记的时候我已经死了。 我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民警,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我的同事接触到了这个世界神秘的一角。那一次我们大家都因为是普通的命案,到达现场才真正意思到之前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笑。 我们五人接到报警电话,报案人称最近半夜十分在他家周围的一座民国老房子中总会响起小孩子的哭喊声。 他在附近天台发现在老宅中的院子有具尸体,要求我们出现场调查一下。当我们抵达后,看着阴森森的民宅,我们五人同一时间心中泛起了一丝丝怪异的情绪,脑海中拂过各种灵异传说。虽然我们有些害怕,但是多年来的唯物思想最终战胜了上风。 我们进入民宅后打量周围的环境,民宅中的陈设是民国风格。根据灰尘和蛛网来判断,这个民宅已经有很久没有人居住了。地面上也没有脚印,不禁怀疑那个报案人是不是在耍我们。我们几个人也放松了紧张的心情,这种轻松没有多长时间就彻底消失在我的人生中。 我们几人最终还是决定,到后院看一下案发现场,现在如果有选择我一定不会让他们进入那个地方,那个我永远的梦魇。 我们打开后院大门时看见了一个死状极其凄惨的人,他一身衣服已经破烂不堪上面沾染了鲜血,它的腹部皮肉外翻,仿佛有什么东西破体而出。我们下意识地后退,却发现亲手打开的大门已经被关闭了。 院内的温度陡然下降,耳边不断传来婴孩的啼哭,我们都感觉周围出现了一个若有若无的婴儿。我们的队长对大家说警戒小心四围,我们应声背靠背的聚在一起警惕地看着周围。 可原本被树木遮挡还算明亮的庭院,此时也格外昏暗,我们警惕五分钟后还没有异常状况。就在我们放松开始探查出路时,老三被袭击了,当我们转过身时,竟然发现一个全身发青的婴孩在撕**老三。 我用脚狠狠地踢在它的身上,婴孩没有我想象那样被踢飞,相反我的脚却发出了一声脆响,骨头应声而断了。老大直接掏出枪打向那个怪异的婴孩,当子弹要射中那个婴孩时,竟然诡异穿过那个婴孩射中了老三。 老三被子弹击中却没有发出声音,不知道是死在子弹下还是婴孩嘴下。但我们都知道不能用枪了,因为我们眼睛看见的位置不一定是它存在的位置。 本来稍微舒缓的气氛,立刻变的紧张了起来。我们的心中被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是一种来自战友死亡和诡异环境的威压,我们不知道如何应对那个诡异的存在,同时也不知道如何逃离这个古怪的地方。现在想来它是故意放我们进去的,根本也没打算放我们离开。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尽管我们没有受到袭击但我们都知道,不能继续坐以待毙下去了。继续等下去必死无疑,寻找出口还有一丝生机。 我们开始仔细打量周围,思考逃脱的方法。这是个四合院式的格局,通往前厅的门已经彻底关闭。我们尝试过,明白不可能通过现有力量将其打开。 周围的槐树倒是可以爬到外面,可是现在我的脚部骨折,队长他们是不会抛弃我独自逃生的。因此只有进入后院房屋这一条路,我们都希望屋子里会有逃生的出路,就算没有屋内的情况,最少不会比现在情况更糟了。在队长的带领下,我被同伴搀扶地走进了这个屋子,一路上没有受到袭击,进入屋子我们开始打量四周。屋子中没有出路,陈设也很简单,只有一张木桌,桌子上是香炉和灵牌。香炉中还燃烧着很粗的贡香,很明显这是一个祠堂,在供奉的桌子上有一张纸。 纸上写着:鬼婴杀人规律是与人接触或对视、只有鬼才能对付鬼、如果你活下来了请拨打话话:xxx,它能救你。 我们四人盯着纸看了很久,虽然不太相信,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遇到传说中的灵异事件。根据纸上所说,外面将老三杀死的婴儿就是鬼婴,但能对付鬼的只有鬼。我们当中一定没有鬼岂不是说我们必死无疑!气氛越来越低沉,就在此时老大开说道,:“我们等下去必死无疑,就算不被鬼婴杀死也会饿死。我们不一定要杀死那只鬼婴,我们只需要逃出去就行。根据纸上所说只要不看到或接触到鬼婴就不会受到袭击,因此我们还是有机会的”。最终经过一番研究,队长决定他先出去从槐树上看能不能出去,如果成功了二哥、小五再按照他的路线逃跑。如果失败了就由二哥换个方向尝试,直到所有人死亡或者有人成功。我則留在这里等待救援,我们都知道这次活下去的机会很渺茫,但是现在必须放手一搏了。 如果能重来我一定不会让他们分散,我成为御鬼者后在总部培训后下才知道。在外面遇到那只鬼婴才刚刚复苏,我们人多聚在不容易被袭击。而分散了被袭击概率会大大增加。随着一声声地惨叫,一个又一个队友坦然离开。我的内心开始不断煎熬,直到听见小五的惨叫声。我知道就剩下我自己了。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的心情,那是一种愤怒、悲伤和恐惧混合在一起,最终变成无奈的情绪。因为我根本无法帮战友报仇,也不能逃离这里。但我却下定决心,就算杀不掉它,我也一定要报复它为我的队友报仇。
显示更多by橘玄雅清太宗皇太极的“崇德五宫”之中有一位宸妃,名叫海兰珠,可能是清代入关前最有名的宠妃了。关于她的情况,我们在《清代后妃杂识》中有较为详细的讲述。但是,网络上还是流传有一些谣言。本文对《清代后妃杂识》中引用的一件新档案进行讲解,并对个别问题予以驳正。跟之前的文章一样,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把档案的内容都翻译成现代汉语。海兰珠是在天聪八年十月嫁给皇太极,崇德元年封妃。当时清宫制度还在草创期,“宸妃”这个称呼虽然存在,却不太常用,宫里更习惯称呼她为“东大福晋”。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海兰珠病故,享年三十三岁,皇太极追谥她为“敏惠恭和元妃”。由于海兰珠是“崇德五宫”里第一位去世的,也是满洲朝廷正式建号称帝后第一位去世的“妃”,她的丧仪缺乏先例可循,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此,清廷没有很快将她下葬,而是先暂安在盛京城地载门(今天沈阳小北门)外,崇德八年才火化并下葬。之后的情况,《实录》等官书就缺乏记载了。近年,我们发现了一件康熙十年的叩阍档案。所谓“叩阍”,就是民间说的“告御状”。当年,一位名叫罗济的妇女叩阍,根据她的说法,她的丈夫是当年海兰珠嫁到清廷时带来的随从(仆从)。罗济的叩阍文内容如下:太宗皇帝在位的时候,我丈夫负责管理骆驼,我则负责给皇帝做凉帽,这样一共效力了十一年。东大福晋升天之后,以前跟着她嫁来的奴仆,都被派去看守福晋的墓园,我们也是一样。我丈夫原本在墓园的卫队里上班,我则是遇到墓园办各种祭祀的时候,负责像铺褥子、捧酒壶这样等工作。这样,我们夫妻又效力了二十四年。后来,福晋被迁葬到昭陵,我们夫妻也跟着过来,我丈夫在昭陵的福晋墓园里做洒扫工作,现在已经去世了。眼下,我的儿子温都苏,每个月的饷银只有一两。我又是寡妇,再也没有别的收入了。我儿子每个月的这一两银子,他自己还不够用呢。我听说,在京城里,也有像我这样曾经在各位福晋身边服侍的妇人,他们虽然是寡妇,却还能在宫里伺候,拿一份钱粮呢。而且,在昭陵这里,也有托米纳的妻子,以前为主子效力过,因为她向皇上递交了呈文,皇上就给了她一份钱粮。我就是以前效力过的人,可以给我一份钱粮吗?得知此事后,康熙帝让大臣们来负责处理。大臣们询问罗济的具体需求,罗济说:我的儿子温都苏,现在是昭陵的苏拉,月饷是一两银子。我请求把他调进饭房或茶房做柏唐阿(柏唐阿的月饷是二两)。可以吗?大臣们认为罗济的这个要求还不算过分,因此转奏给康熙帝。康熙帝了解此事后,下达旨意说:目前昭陵饭房和茶房的柏唐阿是满员的状态,所以现在是不行的。一旦昭陵饭房和茶房的柏唐阿出现空缺,就让这个叫温都苏的补上吧。通过罗济的叩阍文件,结合康熙二年对昭陵的改造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海兰珠是在康熙二年前后迁葬到昭陵妃园寝(需要注意的是,罗济叩阍文中算的年数存在一定误差)。也可以发现,虽然都是侍奉“崇德五宫”的妇女,但由于海兰珠去世最早,她的奴仆因此最早脱离宫廷。而侍奉孝庄文皇后(下文简称为“孝庄”)、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的妇女,如玛喇希、塞克,以及大家比较熟知的苏麻喇(苏麻喇姑),则仍在康熙朝宫廷中拥有较高的地位。这样一件给自己儿子求差事的叩阍档案,仿佛跟宫廷生活并无太大关系,但却能反映出一些重要的情况。这也是清初档案的特征之一。另外,网络上流行一种说法,认为皇太极宠爱海兰珠,因此孝庄对她颇为忌恨,故意停掉了她的祭祀。实际上,虽然我们不能确知孝庄对海兰珠的感情具体如何,但目前已经发现一些档案,记述了孝庄与康熙帝的交谈,里面多次提到海兰珠,并未有明显的敌意或者贬损。对海兰珠的祭祀,分为日常(月祭、季祭、生辰忌辰祭、节令祭)的“常祭”和专门(一般是皇帝东巡或遣人祭陵时)的“专祭”。在康熙朝时,无论是“常祭”还是“专祭”,均是依照旧例执行。网络上说清廷停止对海兰珠的祭祀,指的是“专祭”,而且发生在嘉庆十年,其原因则是内务府的“懒政”。在清代,皇帝要求某衙门查询一件过去发生的事情,衙门经常消极怠工,并不全力去查。理由有二:一是因为衙门知道皇帝只是随意询问,无论查到还是查不到,关系都不大。二是因为当时档案虽然保存较好,却没有现代的编目、整理体系,经常像小山似的堆放在那里,查起来难度极高。所以,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这些衙门大多会以“无可稽考”“档案遗失”等理由搪塞过去,反正皇帝不可能亲自下来翻这些山一样的档案(这时我就想起来某电视剧的场景——见下图)。如果特别重要,皇帝一定要搞清楚,那么就需要皇帝专门派大员下来组织查询,需要不少经费和人力。这种“懒政”的手法,在清代衙门中特别常见。总之,关于海兰珠的祭祀,专祭从清初就有,在嘉庆十年停止,常祭也是从清初就有,是否也在嘉庆十年停止则不明。嘉庆十年停止的时候,礼部为了给自己的懒政找借口,简称“乾隆朝因循康熙朝旧例即是如此”。实际上,我们现在随便在资料库里搜索一下康熙、乾隆年间对海兰珠的专祭,都能找到不少记录。只能说时代的差异,带来了信息的不对等,也造成了很多问题。
显示更多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