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后门的飞升,那也是飞升!
读者评论 共11条
从流浪地球,变成流浪地球星系从向往太阳,变成带走类地行星从人类文明,变成流浪地球文明网友称之为:星际版加勒比海盗
显示更多看到作者要迁都移民,就多嘴一下。要解决人口迁移问题,被动的代价是人命,主动的代价是钱粮+人命。仅靠经济刺激是难以达成移民目的的,反而容易催生情弊,事倍功半。现代的人会骗补骗保,无中生有,借鸡生蛋,古代人也会。强迫性质的军屯,半强迫的民屯,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汉人移民的南迁,生活的越幸福,当地的原住民就越悲惨。这点不必讳言,江南的开发过程,就是汉人侵并当地土著的过程,说是民族融合也好,说是点亮文明之火也罢,汉人享受成果,付出的生命代价绝不限于汉人。修浚运河是个好主意,组织大规模的人力参与大工程,也是一种隐蔽的移民方式(以土地报酬),但大规模的人群聚集,也容易发生不好的事,参见元末贾鲁、脱脱修河。这意味着组织大工程的时候,要有足够的权威或者说公信力,否则还不如搞小工程,风险可控。运河从来不是单独一条河,运河管理也很麻烦。选堰还是闸?要看运河的通行量和经济价值。通行量越大,经济价值越高,越值得修闸。闸的修建和维护成本都高于堰,好处就是漕船通行便利。历史上唐代大运河用堰,宋初开始改闸直到徽宗时完成改堰为闸。大运河的通行量是有限的。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漕船通行量上限相似,没有显著区别。宋代改堰为闸,大运河漕船通行量通常是600-700万宋石,明代的京杭大运河,从成化年间定额开始,漕船通行量是400万明石,换算成吨的话,宋代大约是38.4万吨(650万计),明代成化定额后,大约是36.4万吨。超过这个数量的运输,是不可持续的偶发事件。向南方移民,这些漕船运力如何分配也考验施政水平。要扩大运河通行量,另一个办法是延长通行时间。大运河通济渠(汴河)因为黄河冰凌的原因,冬季要闭口,会导致缺少水源补充而产生水位下降(运力也会下降,因为不能行大船,需要转运)。一般通行二百余日,历史上的解决办法是引洛水通汴河,并修筑陂塘(可以简单理解为蓄水池)体系,来保证汴河冬季水位。当然,运河网是个更好的方法。广济河(通山东中西部)、蔡河(通河南南部安徽北部)、唐河(可通河南西南部,如何与金水河、蔡河相通是个难点,历史上没做到)。如果能重开河南到湖北的河道交通,对开发洞庭湖是很有利的,但历史上没做到。开发江南,不能没有经济上的回报,只靠土地产出收效太慢,开放海贸、发展手工业(吸纳更多人口)和商业必不可少。江南的一户两三口,商品经济活跃的情况下,劳动力比货币更重要,推行两税法也好,推行雇役制也罢,都更容易成功,至少不会像北方大家族那样反对(平均一户五六口的时候。劳动力不值钱,出于利益考虑更容易接受差役制)。在江南湖广能提供经济反哺的时候,也必然会有政治地位的诉求。如果不打算革除科举制,那么分道取解或者南北榜制度就要做好准备,更长远的打算也是发展南方的教育,不管是强迫寺庙出钱出地办书院,还是鼓励名士开书院,江南的长久地位取决于教育的普及程度,而不仅仅是经济,因为经济可以让江南强壮,教育才能让江南和朝廷一条心。办书院有个问题要解决,就是唐朝人重家门,不重师门的问题。耻于言师,绝不是一句孟子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能遮掩过去。这是魏晋门第余风,也是科举制被权贵讨厌的原因之一。解决它最彻底的就是武力,历史上是通过晚唐五代十国,人口十去其八来实现的。很期待作者不靠武力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废话太多了,抱歉。周末愉快。
显示更多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