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公子,夫人又在扮无辜
读者评论 共64条
人在平行时空,靠鬼故事发家。主角的开篇很有意思了,设定虽然有些瑕疵,但瑕不掩瑜,以民俗为开局,可以很好的吸引普通人的好奇,以文化典故和小故事为续,可以展现主角的逼格,通俗的说就是抬咖,只有引用神话传说,重新揭开被埋藏在历史之中各种神话的面纱。鬼,地府,然后就是引申到天庭,然后就是洪荒世界,女娃补天,接着就是西游记,然后是封神。这故事主线比起现在最火的躺平摆烂流,听劝流,乐子人流,逻辑性要强太多了。
显示更多徽班进京,何为“徽班”,顾名思义,当是徽人之戏班。四大徽班,清代乾隆年间活跃于北京剧坛的四个著名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的合称。“轴子”,是说三庆班擅长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曲子”是指昆曲,意思是说四喜班擅长演昆腔的剧目。“孩子”指的是童伶,意思是说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生气勃勃。“把子”是指武戏,意思是说和春班的武戏火爆,最受欢迎。最早组建的徽班,是歙县雄村人、曾任清户部尚书的曹文埴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为了娱悦老母而组建的“华廉科班”,最初是以训练童伶、演唱昆曲为主,以后四出招聘名角,以演唱徽剧为主。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朝廷举行庆典。曹文埴将“华廉科班”改名为“庆升班”(庆祝升平之意)。带班赴京在宫廷中演出两日两晚,剧目有《水淹七军》、《奇双会》、《闹天宫》、《凤凰山》《水漫金山》、《跑城》等。由于演艺精湛,大受称赞。乾隆帝及后、妃们均在阁楼观看,并犒赏伶人。自此,徽剧名声大震,引来了“四大徽班”先后进京。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六班逐步合并成为著名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当时正是地方戏曲勃兴、花雅争胜的时期,一些新兴的地方剧种,如高腔(时称京腔)、秦腔等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原来兼唱多种声腔戏的基础上,又合京、秦二腔,特别是吸收秦腔在剧目、声腔、表演各方面的精华,以充实自己。同时适应北京观众多方面的需要和发挥各班演员的特长,逐渐形成了四大徽班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为:“三庆的轴子(指三庆班以连演整本大戏见长);四喜的曲子(指四喜班以演唱昆曲戏著称);和春的把子(指以擅演武戏取胜);春台的孩子(指以童伶出色)”。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据《梦华琐簿》)。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
显示更多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