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蚩尤墓都敢挖,阎王看了都摇头
读者评论 共71条
想成为变种人的保护伞,核武威一般的话,就杀这点人,远远不够,你至少得在全世界面前展现出拥有单挑一整个航母舰队级别的能力,并且是摧枯拉朽一般不能让对方能抵抗哪怕一下,因为能抵抗就意为着可以反杀,那么你的存在顶多是个付出点代价就能杀的异类绝对成不了核武威慑当然如果你定期清理国家高层的话另算
显示更多晚上散步,路过王安石住过的半山园,因为在海.军指挥学院里,进不去,看不见实物。但从早年网上的游记看,也只剩几座现代造的破房子了。(沿着图中路牌往里走就能到学院门口,军.事单位就不上图了……)看不了半山园,只能沿着中.山门城墙根走了走。路上既没灯也没人,只有黑暗中的高大城墙,和路两旁上了年纪的树,偶尔有几声布谷鸟的“麦黄草枯”地叫。在这黑漆麻乌的路上走了一阵,差点重演《游褒禅山记》的桥段,好在在起意回头前,看到了亮光,总算走到头,没半途而废,可以说是“尽吾志也”了。最近去了很多南.京城里的老地方,发现不少宋朝遗迹,以前这么多年都没注意过。尤其老城南,有马亮修的佳丽亭;张咏张乖崖修的折柳亭;丁谓修的赏心亭(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等人都在这写过东西,比如“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啥的。看来还是丁晋公折腾出的动静最大啊);叶清臣修的风亭和东晋名臣卞壸墓碣;赵构着急跑路留下的饮马巷;当然还有城郊黄天荡,牛头山将军山等抗金遗迹……然而其中大部分地方,就和现在的半山园一样,名字是老名字,东西却是实实在在的新东西。老物件的实体没熬过历史,名字通过文字流传了下来,等到要怀念过去的时候,就被还原了出来。另一方面,俺前两天和家人去老门西花露南岗,发现我家两代人奋斗过南.京第一棉纺织厂连块砖头都不剩了,几万人的国营大厂,就这么消失,着实让人唏嘘。俺由此产生了疑惑,什么才算历史?那些老亭子、老园子,是因为有文人、僧道为它们扬名,赋予它们文化和艺术内涵,这才流传了下来。但就像忒修斯之船的一样,这种新的老亭子、园子还能算文化传承吗?其实棉纺厂所在的地方,就是以前李白写“凤凰台上凤凰游”的凤凰台。李白那时候就“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了,这还是帝王将相遗迹的保质期,这么看,二十年抹掉工人百姓的遗迹,也是很正常的嘛,只是可惜一代人的奋斗历史逐渐淡去,一个时代的确结束了……那么我们现在又会给未来留下怎样的遗迹呢?几十年后,还剩多少?几百年后,又剩下多少?
显示更多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