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漫里的虚空行者
读者评论 共92条
有几位书友在本章说和书友圈里抱怨说作者把过多的笔墨耗费在偃师,认为安史之乱七年后爆发,认为薛白现在就应该谋求节度使的职位以便积蓄力量应对安史之乱。还有书友宣称偃师县尉考核甲上回朝廷任职然后外放才能当节度使。我想给给这几位泼一瓢冷水,节度使哪有那么好当的。我就以大家耳熟能详的高适举例子吧,因为《长安三万里》很多人看过。不过电影里面把高适半年之间从从八品下的左拾遗监察御史升到三镇节度使的过程给略掉了,就草草一句“非常之时”。实际上人家高适也是走了很多步的。安禄山叛乱时,高适的职位是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从八品下,和《满唐华彩》里现在的颜真卿是一个等级。李隆基杨国忠强令哥舒翰出潼关作战导致大败,潼关失守,长安沦陷,玄宗西行入蜀。这时候朝廷的官员跟随玄宗的人就不多了。这是因为士大夫都是有田产的,现在朝廷离开长安,跟着朝廷走就离自己的田产越来越远,安禄山肯定不会好心的把你的田产运给你,而玄宗这个朝廷能不能继续发俸禄谁也不知道。然后李亨指使陈玄礼发动马嵬坡政变逼死杨国忠和杨玉环,又带走了一部分官员和军队,在灵武登基。所以高适从潼关追到长安,再从长安追到四川,追上玄宗时,玄宗身边已经没多少人了。就算这样,高适也没有马上青云直上。高适见到玄宗,首先写了一封长文,为哥舒翰开脱,同时恭维玄宗西行入蜀是明智之举。玄宗很高兴,提拔他为殿中侍御史,六品。这是非常时期,玄宗身边都没几个人了,八品才能升六品,正常时期没有十年时间想都别想。高适担任侍御史的几个月里,刚正严明,权贵们侧目。李隆基可能因为丢失了长安,心态也有所触动,不再一味地好大喜功。但是这时候李亨已经在灵武继位,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并不甘心权力旁落,他以太上皇的名义下诏,命令各位皇子分别担任各地节度使,说穿了就是想架空唐肃宗。这时候朝政极为混乱,且不说安禄山也有自己的朝廷,就说李唐这边两位皇帝也经常发布彼此矛盾的命令。广大官员无所适从,很多时候只能两边都不听。比如很多皇子根本不去节度使任上上任,就怕听了唐玄宗的命令得罪了唐肃宗。像永王这样有野心的才去上任,然后就被唐肃宗认为要谋反。高适此时挺身而出,谏阻玄宗这道命令,认为这样天下会更加混乱。玄宗虽然没有收回这道命令,但是也没有怪罪高适,反而认为他直言敢谏,提升他为谏议大夫,五品。正常情况下高适的生涯基本就定型了,偏偏他此时又做出一个抉择,去见唐肃宗。有记载说是唐玄宗派他去帮助唐肃宗的,也有说他对唐玄宗失望了,自己离开去找唐肃宗的。反正他见到了唐肃宗。唐肃宗正为永王的事烦心,毕竟永王是唐玄宗册封的四镇节度使。高适对唐肃宗说,永王不足为虑,必然失败。唐肃宗对高适的见解感到惊讶(“帝奇之”),任命他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唐朝节度使最低是从二品,而高适仅仅是正五品谏议大夫。这样大幅提拔除了因为唐肃宗手下也没多少人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唐肃宗他们并不看好高适能成功。永王是四镇节度使,兵马强盛,唐肃宗手下的官员也不愿意当出头鸟,当节度使虽然风光,对抗永王万一兵败被杀呢?还不如老老实实在灵武跟着唐肃宗混个从龙之功。所以让高适去当节度使也有这样的意思“说大话谁不会,你行你上啊”,youcanyouup所以像高适这样半年从“从八品下”监察御史升到从二品淮南节度使,既有高适本人步步踩对的原因,也是因为环境决定了当时唐朝朝廷里实在没有太多的人拿的出手(大多数官员不是投降就是逃跑)。而《满唐华彩》现在还是和平时代,长安县尉颜真卿考核完毕也不过是升为监察御史(平级调动,因为长安县尉本身就是八品),八品偃师县尉薛白哪怕立下惊天功劳,最多升到七品回朝廷任职就不错了。至于二品节度使,在目前没有大规模叛乱的情况下,三十年以后再说吧。关键是,现在薛白根本没必要着急为安史之乱做准备。因为现在历史风向已经改变了。王忠嗣保留了河东节度使的职位,占据太原,拥有55000兵力和黄河太行吕梁之险,安禄山现在手里只有范阳和平卢两镇兵力,总兵力不到13万,造反成功率大大降低。历史上安禄山非常害怕李林甫,而且很多人评价安禄山如果不是杨国忠逼迫太甚,未必真会造反。因为安禄山的窗口期非常短,他叛乱时身体已经不行了,皮肤软组织感染(痈疮)+失明+肥胖,后世推断是糖尿病,第二年病情发作肆意打骂手下被杀。薛白只要设法延缓王忠嗣、李林甫和杨铦的寿命,拖延杨国忠拜相的步伐(李林甫和杨铦不死,杨国忠不可能成为右相),必要时哪怕扶持左相陈希烈担任右相(因为陈希烈身体好,而且陈希烈温和,不见得会逼迫安禄山,也不会出昏招让哥舒翰出关决战)。只要延缓一两年,安禄山病情发作,又只有两镇兵力,不见得有心力发动安史之乱。平卢兵马使史思明曾经是裴宽的部下,甚至有可能争取到我方来。(注:唐朝制度,右相是中书令,掌管中书省。左相是侍中,掌管门下省。不设尚书令,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担任过尚书令,后代子孙为了避嫌。)。很多人光看到安史之乱可以给薛白一个快速上升空间,却看不到刀兵一起,生灵涂炭,想在废墟中建设满唐华彩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我觉得薛白现在最应该的倒是尽早前往安西支援高仙芝(并不需要作为领军将领,当个幕僚都行,比如拉郭千里当支援部队主将),因为怛罗斯之战再过两年就要爆发了。理论上说,薛白只要从北庭都护府带兵五千镇住高仙芝的安西军后军葛逯罗部不发生反叛,高仙芝的两万精锐安西军就能顶住二十万阿拉伯骑兵的冲锋(历史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葛逯罗人叛变,此役大唐未必会输),如果带些轻型燃烧弹投石车(本书石堡城用过)就更好了。打赢怛罗斯之战,不仅能继续控制中亚,保住丝绸之路这条国际大动脉,而且能避免火药和印刷术早早从中亚阿拉伯传到欧洲,利在千秋。薛白还可以凭借战功再升一级。另外关于高适多说一句,《长安三万里》电影上说高适是三镇节度使,历史上倒没有这个记载。不过唐朝的大都督府高居藩镇之上,永王李磷是江陵大都督,管辖四镇(一说五镇)。高适任职的淮南以及旁边的江东,淮西三镇都归扬州大都督府管辖,而扬州大都督职位也是皇子遥领(未上任),高适作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是大都督府的实际第一把手,所以说他“统摄淮南三镇一切军政事务”也没有错。事实上,他刚一到任,就和淮西节度使来瑱,江东节度使韦涉会盟(可见高适并不是身兼三镇节度使),一起讨伐永王。单纯从数量说,永王麾下江陵四镇对扬州三镇,永王胜算稍大。但是战局完全出人意料,高适先是写了一道檄文,劝诫永王的部下不要跟随永王叛乱,导致永王部下纷纷散去,然后淮西节度使来瑱一战打垮永王主力(因为永王是从江陵(武汉)顺流直下,首先到达淮西),最后高适的军队与永王的残军在夜晚隔江相望时,高适命令士兵们人人点起火把,永王的残军看到高适势大(很可能古代规定多少人才能点一个火把,高适这样做让敌人错误估计了他的人数)连夜逃散,永王只带了几百人逃到江西,被江西兵马使带人消灭。自始至终高适的淮南本部兵马应该与永王叛军没有直接交火。
显示更多看电视被打断的小人藕:啊?哎??你干嘛???~~~(省略部分鸟语花香……)#安利名场面##同人打卡挑战##每周神同人投稿##同人江湖专区#
显示更多非常棒的优质粮草西幻真替作者这本书的成绩感到不值,成绩理应更好。我也是十几年的书虫了,不自量力的提点想法。其实可以在人物之间的对话,更反应人物性情,展示文笔艺术。这就不得不提【暴风城打工实录】,个人心目中的唯一仙草西幻,最有史诗感的西幻小说,每每看到高潮都是要抽烟按耐自己激动的心情。(放几张这小说的人物对话截图)另外就目前主角所处时代,武力值背景太低了,盛大的场景其实更容易写出史诗韵味,精灵没有,矮人就一丢丢,高级单位如龙狮鹫少的可怜。不过可能故事才展开,后期如果能更进一步,相信成绩会更好。作者加油!每个月的月票都给你了
显示更多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