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女匪家

作者: 钰人儿
👥 396 读者
⏱️ 已完结
古装言情
乔巧刚从她娘的肚子里出来,稳婆把她抱给她爹瞧,见孩儿叭嗒叭嗒的舔着小嘴唇,小眼珠子滴溜溜的乱转着,煞是可爱,乔巧爹心里大喜: 我闺女一看就是伶俐过人,伶俐过人哪! 正喜不自胜,突然听得奶声奶气的声音:“爹爹,我饿了。” 稳婆惊悚,双手一松,双腿一软,怀里的婴儿滑落地上。 “哎哟,痛,你要摔死我吗?爹爹打她。”奶声奶气再次自滑落地上的婴儿说出。 稳婆撒腿就跑,一溜烟就跑得没了人影。 自此之后,被称作怪物,村里人人避之不及,唯恐被沾染了邪气。 这可真是求之不得,正好没人打扰,乔巧一家子做点小买卖,种种菜,打打谷子,遛遛狼,没错,就是遛遛狼。 日子过得悠哉游哉。 乔巧爹:“闺女哇,眼看你就满十六了,爹要去给你寻门好人家,可眼下,有哪家敢接你这……” 乔巧:“爹,不着急,哪家也接不住啊,对吧?看哪天心情好我自己上山捡一个回来得了,您哪就甭操心。” 某位爷:你家的土匪头子哥,封护国大将军,山里大小头目均入营为官,土匪喽啰全都收编正规军,你老爹老娘从回马村横着走到京城,也没人敢说一个不字,嫁还是不嫁? 乔巧:嫁!有本事嫁给你,就有本事让你休了我! 啊,不对,不偷不抢安于一隅,怎么就被说成土匪了?

读者评论 共78条

p
paradoxe
2022年09月11日

实话说,这两年能看的热血沸腾的小说越来越少,除开fgg就是阴天了比起燃钢和怪杀,高天的世界观更宏大,设定更严谨、奇妙与瑰丽,人物也非常立体更重要的是恢宏的史诗感,已经不在局限于【讲故事】,而如同真的描绘出了一个世界,这种笔法故事真的让我敬佩希望阴天再接再厉,保证身体健康和作品质量,全订不在话下

显示更多
👍
💬 5条回复
书友20200806182417543
2022年01月14日

既然身体受到攻击加体质经验,为什么不拿个棍子自己打自己呢?掌控好力度就行

显示更多
👍
💬 5条回复
星海涵宇
2023年10月07日

林季前期的行为其实还是蛮符合普通人的。到了异界,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在这里我们没有牵绊,没有让我们热爱的点,所作所为全是为了活着,为了更好的活着。所以,他的行为才能让人理解。毕竟,虽然有了金手指,但没有成长起来,还是稳妥为上!这也是我很喜欢作者的一个点。

显示更多
👍
💬 5条回复
爱看书的猫
2024年03月22日

写的不错,写四合院里的书算不错了,有的四合院写的太糟心了。

显示更多
👍
💬 5条回复
神朝_空明
2025年02月03日

(由于技术原因,联网搜索暂不可用)《赤心巡天》中姜望被指责“双标”(双重标准),本质上源于其道德逻辑的复杂性与人性化塑造。这种争议既反映了角色塑造的真实性,也暴露了理想主义者在现实夹缝中必然面临的矛盾。以下从几个层面展开分析:---###**一、“双标”的表象:立场与情感的优先性**姜望的许多“双标”行为,本质上是**立场先行**的结果。他对善恶的判断并不依赖绝对教条,而是以个人情感、立场亲疏为轴心动态调整:-**对亲友的宽容**:他能默许重玄胜的权谋算计(如利用他人、布局暗杀),甚至间接参与世家争斗中的“灰色手段”,却对敌人(如庄国高层、白骨道)的类似行为极度苛责。这种差异源于他将“情义”置于抽象道德之上,形成**“自己人可以妥协,敌人必须纯粹”**的逻辑。-**对复仇的执念**:他对庄国背叛的愤怒与报复欲,远超过对其他势力恶行的批判(如对齐国权贵的容忍)。这种“选择性正义”实则是**创伤记忆驱动的道德偏执**——庄国之痛是他价值观崩塌的起点,故必须用最极端的方式清算。**这种“双标”恰是人性真实的写照**: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完全超脱立场去践行绝对公正,姜望的选择反而让角色更具血肉感。---###**二、“双标”的深层逻辑:动态的道德坐标系**姜望并非毫无原则地双标,其行为背后有一套**动态演进的道德准则**:-**核心底线不变**:他始终反对滥杀无辜、践踏弱者(如对抗白骨道献祭平民),这一底线从未动摇。所谓的“双标”更多发生在**灰色领域**(如政治权谋、利益交换),而非核心道德议题。-**成长性修正**:早期他对庄国的恨意近乎盲目,但后期(如知晓杜如晦的隐情后)开始反思复仇的意义;他对重玄胜手段的默许,也随着自身经历逐渐增加制衡(如劝阻过于阴损的计策)。这种**道德认知的迭代**,让“双标”成为角色成长的注脚而非污点。---###**三、作者意图:解构“完美主角”的神性**作者情何以艰刻意让姜望暴露“双标”争议,实则是**对传统网文“伟光正”主角的颠覆**:-**消解道德神性**:姜望不是“天道正义”的化身,而是被命运洪流裹挟的凡人。他的双标恰是凡人在复杂世界中挣扎的痕迹——既要守护初心,又不得不与污浊规则共处。-**引发读者思辨**:通过姜望的矛盾,作者逼迫读者思考:**如果身处同样的绝境,我们能否比他更“纯粹”?**这种设计让作品脱离爽文框架,进入更深刻的道德讨论场域。---###**四、争议的本质:理想主义者的原罪**批评姜望“双标”的声音,本质是对理想主义者的过高期待:-**“圣人标准”的投射**:读者潜意识中希望主角成为道德完人,但姜望的挣扎恰恰证明——**理想主义者若要改变现实,必然要沾染尘埃**。他的“双标”是理想与现实的交换代价。-**对复杂世界的误读**:小说中列国争霸、宗门林立的乱世,本质是一个**没有绝对道德容器的世界**。姜望若坚持“不双标”,要么早夭于幼稚,要么沦为虚伪的卫道士(如邹衍)。---###**结语:双标与否,取决于观者的位置**姜望的“双标”如同一面棱镜:-对敌人而言,他是伪善的审判者;-对盟友而言,他是重情的庇护者;-对读者而言,他是照见自身道德局限的镜子。这种争议性恰恰是角色的成功之处——他让读者意识到,道德在现实中的实践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无数个“不得已”与“不甘心”交织的泥潭。**或许重要的不是批判姜望是否双标,而是追问自己:若持赤心巡天,能否比他做得更好?**

显示更多
👍
💬 5条回复

发表你的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评论提交成功!